5 分钟通关重塑深港门户,新皇岗口岸预计今年完工!

2025-07-05


图片


根据 6 月 19 日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新闻发布会透露的信息,皇岗口岸重建工程正进入全面冲刺阶段,预计今年年底前基本完成联检大楼主体结构施工,2026 年正式投入使用。作为全国最大单体建筑和全球最大陆路口岸,新皇岗口岸将以「合作查验、一次放行」模式实现 5 分钟通关,同时释放 40 万平方米土地空间支持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发展,打造深港要素流动的核心枢纽。

工程进展与功能定位

新皇岗口岸联检大楼位于福田区百合二路与福田南路交界处,总建筑面积达 68.98 万平方米,目前项目正加快地上主体结构施工,预计 2025 年底完成建设,2026 年投入运营。重建后的口岸将取消货运功能,转型为集口岸服务、国际科技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枢纽,成为河套「一区两园」空间布局的「中心服务枢纽」和「一心两翼」架构的核心节点。其设计高度约 60 米,地上 5 层包含出入境车辆查验大厅、旅检查验大厅等功能区,地下 4 层规划为交通接驳空间,可实现与 5 条轨道交通线路无缝衔接。

图片

新皇岗口岸联检大楼项目西北侧效果示意图


图片


皇岗口岸始建于 20 世纪 80 年代,是我国率先实行 24 小时通关的口岸,在过去的几十年里,它一直是深港陆路交通的重要通道。然而,随着深港两地交流合作的日益频繁,原有的皇岗口岸在设计流线和功能布局上,逐渐难以满足现阶段的发展需求。为了进一步优化粤港澳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,更好地服务于大湾区建设,2019 年,皇岗口岸正式启动重建工程。

图片

皇岗口岸旧貌

通关效率革命性提升
新皇岗口岸将采用深港「合作查验、一次放行」模式,取代现行的「两地两检」流程。旅客只需一次排队、一次查验即可完成深港双方通关手续,通关时间从原有的 30 分钟大幅压缩至 5 分钟。这一模式的实现得益于联检大楼的多层设计 —— 内地与香港的清关、检疫设施分设不同楼层,结合智能闸机、生物识别等技术,形成「一站式」通关体验新皇岗口岸设计的高峰期日通关量预计近期日通关量为 20 万人次,远期通过港铁北环线支线接入可提升至 30 万人次,跨境车辆通行能力达 1.5 万辆次 / 日。图片
科创空间与人才配套释放

通过集约化设计,新口岸用地面积较原口岸缩减 50% 以上,释放出 40 万平方米土地用于河套合作区建设,其中 180 万平方米国际协同创新区将重点承接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项目。在东北侧规划的国际人才社区,将新增 18 万平方米生活配套,涵盖国际学校、医院及商业设施,打造「工作 - 生活 - 创新」一体化生态,目前河套深圳园区已集聚 440 余家科技企业、1.5 万名科研人员。

图片
跨境交通与深港协同机制

新口岸将接入深圳地铁 7 号线、香港地铁北环支线等 5 条轨道线路,形成「轨道 + 公交 + 接驳」的立体化交通网络,实现与福田 CBD、香港北部都会区的快速联动。深港双方已成立「港深口岸规划建设工作专班」,由两地高层共同督导工程进度,同步推进清关流程对接、跨境巴士线路优化等工作。这一机制确保了口岸建成后能迅速实现「硬联通」与「软联通」的双重突破,为河套合作区要素流动提供制度保障

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标志性工程,新皇岗口岸的建成将重塑深港跨境合作格局。其不仅是深港居民便捷往来的「超级通道」,更是河套合作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支点,未来将通过「人财物数」四要素跨境流动机制创新,推动大湾区形成「基础研究 - 技术攻关 - 成果转化」的全链条创新生态。

微信图片_20250605100555.jpg图片



欢迎扫码咨询更多香港楼盘信息
图片
微 信 号
xi695682446

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