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部都会区覆盖元朗区和北区,总面积约 300 平方公里,占香港土地面积的 27%,未来将容纳约 250 万人口(占全港三分之一),并提供约 45 万个就业机会。其核心定位为:
国际创新科技中心: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新田科技城为核心,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 “科技硅谷”,重点发展人工智能、生命健康、数据科学等前沿领域316。
深港协同发展示范区:通过跨境铁路(如港深西部铁路、北环线支线)和口岸经济带,强化与深圳前海、河套等区域的联动,形成 “南金融、北创科” 的双城格局。
宜居宜业新城:规划建设约 90 万套住宅(包括公屋和商品房),并配套教育、医疗、文化设施,解决香港长期存在的职住失衡问题。
土地收储与开发效率:北部都会区涉及大量农地、棕地和乡村用地,收储流程复杂且周期长。政府通过简化审批、分阶段推进(如 2027 年前启动所有主要项目收地)和引入市场资金(如片区开发)来提速。
跨境法规协调:河套合作区需突破两地法律、税制、科研管理差异。例如,深圳推动出台《河套深圳园区条例》,探索 “一道两检” 通关、科研设备跨境豁免等政策;香港则优化资金跨境机制,允许内地科研经费流入。
产业生态构建:需吸引高端制造和研发企业落户,避免 “地产化”。政府通过税收优惠、人才计划(如 “高端人才通行证”)和配套设施(如北都大学教育城)增强吸力。
李家超强调,北部都会区是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 “战略支点”,目标在 20 年内基本建成。短期内(2025-2030 年)将聚焦基建落地和产业导入,如港深西部铁路开工、新田科技城首期用地推出;中长期(2030 年后)则通过科创集群和人口集聚,形成与维港都会区并驾齐驱的经济增长极。这一计划若成功,不仅能缓解香港土地和住房困局,更将重塑大湾区创新版图,推动深港从 “地理相连” 迈向 “制度相融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