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 分钟到深圳前海!香港北部新城崛起!

2025-07-05
图片
图片


香港正站在新一轮城市变革的十字路口!行政长官李家超近日在立法会掷地有声:未来,北部都会区将撑起香港三分之一的土地与人口,成为驱动城市发展的新引擎。这个规划面积超 300 平方公里的 “超级新城”,究竟藏着怎样的野心与机遇?



图片
战略定位与规模
图片
图片

北部都会区覆盖元朗区和北区,总面积约 300 平方公里,占香港土地面积的 27%,未来将容纳约 250 万人口(占全港三分之一),并提供约 45 万个就业机会。其核心定位为:


国际创新科技中心: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新田科技城为核心,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 “科技硅谷”,重点发展人工智能、生命健康、数据科学等前沿领域316。

深港协同发展示范区:通过跨境铁路(如港深西部铁路、北环线支线)和口岸经济带,强化与深圳前海、河套等区域的联动,形成 “南金融、北创科” 的双城格局。

宜居宜业新城:规划建设约 90 万套住宅(包括公屋和商品房),并配套教育、医疗、文化设施,解决香港长期存在的职住失衡问题。

图片

图片



图片
最新进展与重点项目
图片
河套合作区加速营运:河套香港园区第一期首三座大楼已落成,首批租户(涵盖生命健康、人工智能等领域)将于 2025 年内进驻。特区政府预留 37 亿港元加快基建,并计划通过私人发展计划吸引市场力量参与开发。深圳园区同步推进立法和政策创新,推动 “白名单” 管理、分线管理等措施,目标实现科研要素跨境自由流动。

跨境交通基建突破:港深西部铁路(洪水桥至前海)和北环线支线已启动勘查设计研究,计划连接北部都会区与前海、河套等核心区域,预计 2034 年前建成。新皇岗口岸将实施 “一地两检”,2025 年落成后可大幅提升通关效率
图片
图片

土地开发与市场参与:政府采用 “片区开发” 模式,在洪水桥 / 厦村、粉岭北、新田科技城试点招标,吸引企业参与。目前已有 85 家企业签署合作意向书,35 家企业签约 32 个项目,涉及金额超千亿港。2024 年收回土地 330 公顷(主要来自北部都会区),发放补偿 219 亿港元,加速 “生地” 变 “熟地”。

产业布局与经济贡献:新田科技城计划 2026 年起推出 20 公顷创科用地,沙岭数据园区预计 2025 年中完成土地用途变更。河套香港园区全面建成后,预计每年为香港带来 520 亿港元经济贡献,创造 5.2 万个职位。图片
图片



图片
挑战与应对
图片

土地收储与开发效率:北部都会区涉及大量农地、棕地和乡村用地,收储流程复杂且周期长。政府通过简化审批、分阶段推进(如 2027 年前启动所有主要项目收地)和引入市场资金(如片区开发)来提速。


跨境法规协调:河套合作区需突破两地法律、税制、科研管理差异。例如,深圳推动出台《河套深圳园区条例》,探索 “一道两检” 通关、科研设备跨境豁免等政策;香港则优化资金跨境机制,允许内地科研经费流入图片


财政与融资压力:北部都会区建设预计需数千亿港元投入。政府通过多元化融资(如债券、公私合营)和优先拨款(每年公共工程开支超 1200 亿港元)缓解压力,并计划通过卖地收益覆盖成本。

产业生态构建:需吸引高端制造和研发企业落户,避免 “地产化”。政府通过税收优惠、人才计划(如 “高端人才通行证”)和配套设施(如北都大学教育城)增强吸力。

图片


李家超强调,北部都会区是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 “战略支点”,目标在 20 年内基本建成。短期内(2025-2030 年)将聚焦基建落地和产业导入,如港深西部铁路开工、新田科技城首期用地推出;中长期(2030 年后)则通过科创集群和人口集聚,形成与维港都会区并驾齐驱的经济增长极。这一计划若成功,不仅能缓解香港土地和住房困局,更将重塑大湾区创新版图,推动深港从 “地理相连” 迈向 “制度相融”。



图片
想要了解更多香港楼盘信息
欢迎扫码咨询
vx:xi695682446




分享